【4.2.2】算法优化(Optimization Algorithms)

一、Mini-batch 梯度下降(Mini-batch gradient descent)

本周将学习优化算法,这能让你的神经网络运行得更快。机器学习的应用是一个高度依赖经验的过程,伴随着大量迭代的过程,你需要训练诸多模型,才能找到合适的那一个,所以,优化算法能够帮助你快速训练模型。

其中一个难点在于,深度学习没有在大数据领域发挥最大的效果,我们可以利用一个巨大的数据集来训练神经网络,而在巨大的数据集基础上进行训练速度很慢。因此,你会发现,使用快速的优化算法,使用好用的优化算法能够大大提高你和团队的效率,那么,我们首先来谈谈mini-batch梯度下降法。

你之前学过,向量化能够让你有效地对所有$m$个样本进行计算,允许你处理整个训练集,而无需某个明确的公式。所以我们要把训练样本放大巨大的矩阵$X$当中去,$X= \lbrack x^{(1)}\ x^{(2)}\ x^{(3)}\ldots\ldots x^{(m)}\rbrack$,$Y$也是如此,$Y= \lbrack y^{(1)}\ y^{(2)}\ y^{(3)}\ldots \ldots y^{(m)}\rbrack$,所以$X$的维数是$(n_{x},m)$,$Y$的维数是$(1,m)$,向量化能够让你相对较快地处理所有$m$个样本。如果$m$很大的话,处理速度仍然缓慢。比如说,如果$m$是500万或5000万或者更大的一个数,在对整个训练集执行梯度下降法时,你要做的是,你必须处理整个训练集,然后才能进行一步梯度下降法,然后你需要再重新处理500万个训练样本,才能进行下一步梯度下降法。所以如果你在处理完整个500万个样本的训练集之前,先让梯度下降法处理一部分,你的算法速度会更快,准确地说,这是你可以做的一些事情。

你可以把训练集分割为小一点的子集训练,这些子集被取名为mini-batch,假设每一个子集中只有1000个样本,那么把其中的$x^{(1)}$到$x^{(1000)}$取出来,将其称为第一个子训练集,也叫做mini-batch,然后你再取出接下来的1000个样本,从$x^{(1001)}$到$x^{(2000)}$,然后再取1000个样本,以此类推。

接下来我要说一个新的符号,把$x^{(1)}$到$x^{(1000)}$称为$X^{{1}}$,$x^{(1001)}$到$x^{(2000)}$称为$X^{{2}}$,如果你的训练样本一共有500万个,每个mini-batch都有1000个样本,也就是说,你有5000个mini-batch,因为5000乘以1000就是5000万。

你共有5000个mini-batch,所以最后得到是$X^{\left{ 5000 \right}}$

对$Y$也要进行相同处理,你也要相应地拆分$Y$的训练集,所以这是$Y^{{1}}$,然后从$y^{(1001)}$到$y^{(2000)}$,这个叫$Y^{{2}}$,一直到$Y^{{ 5000}}$。

mini-batch的数量$t$组成了$X^{{ t}}$和$Y^{{t}}$,这就是1000个训练样本,包含相应的输入输出对。

在继续课程之前,先确定一下我的符号,之前我们使用了上角小括号$(i)$表示训练集里的值,所以$x^{(i)}$是第$i$个训练样本。我们用了上角中括号$[l]$来表示神经网络的层数,$z^{\lbrack l\rbrack}$表示神经网络中第$l$层的$z$值,我们现在引入了大括号${t}$来代表不同的mini-batch,所以我们有$X^{{ t}}$和$Y^{{ t}}$,检查一下自己是否理解无误。

$X^{{ t}}$和$Y^{{ t}}$的维数:如果$X^{{1}}$是一个有1000个样本的训练集,或者说是1000个样本的$x$值,所以维数应该是$(n_{x},1000)$,$X^{{2}}$的维数应该是$(n_{x},1000)$,以此类推。因此所有的子集维数都是$(n_{x},1000)$,而这些($Y^{{ t}}$)的维数都是$(1,1000)$。

解释一下这个算法的名称,batch梯度下降法指的是我们之前讲过的梯度下降法算法,就是同时处理整个训练集,这个名字就是来源于能够同时看到整个batch训练集的样本被处理,这个名字不怎么样,但就是这样叫它。

相比之下,mini-batch梯度下降法,指的是我们在下一张幻灯片中会讲到的算法,你每次同时处理的单个的mini-batch $X^{{t}}$和$Y^{{ t}}$,而不是同时处理全部的$X$和$Y$训练集。

那么究竟mini-batch梯度下降法的原理是什么?在训练集上运行mini-batch梯度下降法,你运行for t=1……5000,因为我们有5000个各有1000个样本的组,在for循环里你要做得基本就是对$X^{{t}}$和$Y^{{t}}$执行一步梯度下降法。假设你有一个拥有1000个样本的训练集,而且假设你已经很熟悉一次性处理完的方法,你要用向量化去几乎同时处理1000个样本。

首先对输入也就是$X^{{ t}}$,执行前向传播,然后执行$z^{\lbrack 1\rbrack} =W^{\lbrack 1\rbrack}X + b^{\lbrack 1\rbrack}$,之前我们这里只有,但是现在你正在处理整个训练集,你在处理第一个mini-batch,在处理mini-batch时它变成了$X^{{ t}}$,即$z^{\lbrack 1\rbrack} = W^{\lbrack 1\rbrack}X^{{ t}} + b^{\lbrack1\rbrack}$,然后执行$A^{[1]k} =g^{[1]}(Z^{[1]})$,之所以用大写的$Z$是因为这是一个向量内涵,以此类推,直到$A^{\lbrack L\rbrack} = g^{\left\lbrack L \right\rbrack}(Z^{\lbrack L\rbrack})$,这就是你的预测值。注意这里你需要用到一个向量化的执行命令,这个向量化的执行命令,一次性处理1000个而不是500万个样本。接下来你要计算损失成本函数$J$,因为子集规模是1000,$J= \frac{1}{1000}\sum_{i = 1}^{l}{L(\hat y^{(i)},y^{(i)})}$,说明一下,这($L(\hat y^{(i)},y^{(i)})$)指的是来自于mini-batch$X^{{ t}}$和$Y^{{t}}$中的样本。

如果你用到了正则化,你也可以使用正则化的术语,$J =\frac{1}{1000}\sum_{i = 1}^{l}{L(\hat y^{(i)},y^{(i)})} +\frac{\lambda}{2 1000}\sum_{l}^{}{||w^{[l]}||}{F}^{2}$,因为这是一个mini-batch的损失,所以我将$J$损失记为上角标$t$,放在大括号里($J^{{t}} = \frac{1}{1000}\sum{i = 1}^{l}{L(\hat y^{(i)},y^{(i)})} +\frac{\lambda}{2 1000}\sum_{l}^{}{||w^{[l]}||}_{F}^{2}$)。

你也会注意到,我们做的一切似曾相识,其实跟之前我们执行梯度下降法如出一辙,除了你现在的对象不是$X​$,$Y​$,而是$X^{{t}}​$和$Y^{{ t}}​$。接下来,你执行反向传播来计算$J^{{t}}​$的梯度,你只是使用$X^{{ t}}​$和$Y^{{t}}​$,然后你更新加权值,$W​$实际上是$W^{\lbrack l\rbrack}​$,更新为$W^{[l]}:= W^{[l]} - adW^{[l]}​$,对$b​$做相同处理,$b^{[l]}:= b^{[l]} - adb^{[l]}​$。这是使用mini-batch梯度下降法训练样本的一步,我写下的代码也可被称为进行“一代”(1 epoch)的训练。一代这个词意味着只是一次遍历了训练集。

使用batch梯度下降法,一次遍历训练集只能让你做一个梯度下降,使用mini-batch梯度下降法,一次遍历训练集,能让你做5000个梯度下降。当然正常来说你想要多次遍历训练集,还需要为另一个while循环设置另一个for循环。所以你可以一直处理遍历训练集,直到最后你能收敛到一个合适的精度。

如果你有一个丢失的训练集,mini-batch梯度下降法比batch梯度下降法运行地更快,所以几乎每个研习深度学习的人在训练巨大的数据集时都会用到,下一个视频中,我们将进一步深度讨论mini-batch梯度下降法,你也会因此更好地理解它的作用和原理。

二、理解mini-batch梯度下降法(Understanding mini-batch gradient descent)

在上周视频中,你知道了如何利用mini-batch梯度下降法来开始处理训练集和开始梯度下降,即使你只处理了部分训练集,即使你是第一次处理,本视频中,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如何执行梯度下降法,更好地理解其作用和原理。

使用batch梯度下降法时,每次迭代你都需要历遍整个训练集,可以预期每次迭代成本都会下降,所以如果成本函数$J$是迭代次数的一个函数,它应该会随着每次迭代而减少,如果$J$在某次迭代中增加了,那肯定出了问题,也许你的学习率太大。

使用mini-batch梯度下降法,如果你作出成本函数在整个过程中的图,则并不是每次迭代都是下降的,特别是在每次迭代中,你要处理的是$X^{{t}}$和$Y^{{ t}}$,如果要作出成本函数$J^{{ t}}$的图,而$J^{{t}}$只和$X^{{ t}}$,$Y^{{t}}$有关,也就是每次迭代下你都在训练不同的样本集或者说训练不同的mini-batch,如果你要作出成本函数$J$的图,你很可能会看到这样的结果,走向朝下,但有更多的噪声,所以如果你作出$J^{{t}}$的图,因为在训练mini-batch梯度下降法时,会经过多代,你可能会看到这样的曲线。没有每次迭代都下降是不要紧的,但走势应该向下,噪声产生的原因在于也许$X^{{1}}$和$Y^{{1}}$是比较容易计算的mini-batch,因此成本会低一些。不过也许出于偶然,$X^{{2}}$和$Y^{{2}}$是比较难运算的mini-batch,或许你需要一些残缺的样本,这样一来,成本会更高一些,所以才会出现这些摆动,因为你是在运行mini-batch梯度下降法作出成本函数图。

你需要决定的变量之一是mini-batch的大小,$m$就是训练集的大小,极端情况下,如果mini-batch的大小等于$m$,其实就是batch梯度下降法,在这种极端情况下,你就有了mini-batch $X^{{1}}$和$Y^{{1}}$,并且该mini-batch等于整个训练集,所以把mini-batch大小设为$m$可以得到batch梯度下降法。

另一个极端情况,假设mini-batch大小为1,就有了新的算法,叫做随机梯度下降法,每个样本都是独立的mini-batch,当你看第一个mini-batch,也就是$X^{{1}}$和$Y^{{1}}$,如果mini-batch大小为1,它就是你的第一个训练样本,这就是你的第一个训练样本。接着再看第二个mini-batch,也就是第二个训练样本,采取梯度下降步骤,然后是第三个训练样本,以此类推,一次只处理一个。

看在两种极端下成本函数的优化情况,如果这是你想要最小化的成本函数的轮廓,最小值在那里,batch梯度下降法从某处开始,相对噪声低些,幅度也大一些,你可以继续找最小值。

相反,在随机梯度下降法中,从某一点开始,我们重新选取一个起始点,每次迭代,你只对一个样本进行梯度下降,大部分时候你向着全局最小值靠近,有时候你会远离最小值,因为那个样本恰好给你指的方向不对,因此随机梯度下降法是有很多噪声的,平均来看,它最终会靠近最小值,不过有时候也会方向错误,因为随机梯度下降法永远不会收敛,而是会一直在最小值附近波动,但它并不会在达到最小值并停留在此。

实际上你选择的mini-batch大小在二者之间,大小在1和$m$之间,而1太小了,$m$太大了,原因在于如果使用batch梯度下降法,mini-batch的大小为$m$,每个迭代需要处理大量训练样本,该算法的主要弊端在于特别是在训练样本数量巨大的时候,单次迭代耗时太长。如果训练样本不大,batch梯度下降法运行地很好。

相反,如果使用随机梯度下降法,如果你只要处理一个样本,那这个方法很好,这样做没有问题,通过减小学习率,噪声会被改善或有所减小,但随机梯度下降法的一大缺点是,你会失去所有向量化带给你的加速,因为一次性只处理了一个训练样本,这样效率过于低下,所以实践中最好选择不大不小的mini-batch尺寸,实际上学习率达到最快。你会发现两个好处,一方面,你得到了大量向量化,上个视频中我们用过的例子中,如果mini-batch大小为1000个样本,你就可以对1000个样本向量化,比你一次性处理多个样本快得多。另一方面,你不需要等待整个训练集被处理完就可以开始进行后续工作,再用一下上个视频的数字,每次训练集允许我们采取5000个梯度下降步骤,所以实际上一些位于中间的mini-batch大小效果最好。

用mini-batch梯度下降法,我们从这里开始,一次迭代这样做,两次,三次,四次,它不会总朝向最小值靠近,但它比随机梯度下降要更持续地靠近最小值的方向,它也不一定在很小的范围内收敛或者波动,如果出现这个问题,可以慢慢减少学习率,我们在下个视频会讲到学习率衰减,也就是如何减小学习率。

如果mini-batch大小既不是1也不是$m$,应该取中间值,那应该怎么选择呢?其实是有指导原则的。

首先,如果训练集较小,直接使用batch梯度下降法,样本集较小就没必要使用mini-batch梯度下降法,你可以快速处理整个训练集,所以使用batch梯度下降法也很好,这里的少是说小于2000个样本,这样比较适合使用batch梯度下降法。不然,样本数目较大的话,一般的mini-batch大小为64到512,考虑到电脑内存设置和使用的方式,如果mini-batch大小是2的$n$次方,代码会运行地快一些,64就是2的6次方,以此类推,128是2的7次方,256是2的8次方,512是2的9次方。所以我经常把mini-batch大小设成2的次方。在上一个视频里,我的mini-batch大小设为了1000,建议你可以试一下1024,也就是2的10次方。也有mini-batch的大小为1024,不过比较少见,64到512的mini-batch比较常见。

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在你的mini-batch中,要确保$X^{{ t}}​$和$Y^{{t}}​$要符合CPU/GPU内存,取决于你的应用方向以及训练集的大小。如果你处理的mini-batch和CPU/GPU内存不相符,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处理数据,你会注意到算法的表现急转直下变得惨不忍睹,所以我希望你对一般人们使用的mini-batch大小有一个直观了解。事实上mini-batch大小是另一个重要的变量,你需要做一个快速尝试,才能找到能够最有效地减少成本函数的那个,我一般会尝试几个不同的值,几个不同的2次方,然后看能否找到一个让梯度下降优化算法最高效的大小。希望这些能够指导你如何开始找到这一数值。

你学会了如何执行mini-batch梯度下降,令算法运行得更快,特别是在训练样本数目较大的情况下。不过还有个更高效的算法,比梯度下降法和mini-batch梯度下降法都要高效的多,我们在接下来的视频中将为大家一一讲解。

三、 指数加权平均数(Exponentially weighted averages)

我想向你展示几个优化算法,它们比梯度下降法快,要理解这些算法,你需要用到指数加权平均,在统计中也叫做指数加权移动平均,我们首先讲这个,然后再来讲更复杂的优化算法。

虽然现在我生活在美国,实际上我生于英国伦敦。比如我这儿有去年伦敦的每日温度,所以1月1号,温度是40华氏度,相当于4摄氏度。我知道世界上大部分地区使用摄氏度,但是美国使用华氏度。在1月2号是9摄氏度等等。在年中的时候,一年365天,年中就是说,大概180天的样子,也就是5月末,温度是60华氏度,也就是15摄氏度等等。夏季温度转暖,然后冬季降温。

你用数据作图,可以得到以下结果,起始日在1月份,这里是夏季初,这里是年末,相当于12月末。

这里是1月1号,年中接近夏季的时候,随后就是年末的数据,看起来有些杂乱,如果要计算趋势的话,也就是温度的局部平均值,或者说移动平均值。

你要做的是,首先使$v_{0} =0$,每天,需要使用0.9的加权数之前的数值加上当日温度的0.1倍,即$v_{1} =0.9v_{0} + 0.1\theta_{1}$,所以这里是第一天的温度值。

第二天,又可以获得一个加权平均数,0.9乘以之前的值加上当日的温度0.1倍,即$v_{2}= 0.9v_{1} + 0.1\theta_{2}$,以此类推。

第二天值加上第三日数据的0.1,如此往下。大体公式就是某天的$v$等于前一天$v$值的0.9加上当日温度的0.1。

如此计算,然后用红线作图的话,便得到这样的结果。

你得到了移动平均值,每日温度的指数加权平均值。

看一下上一张幻灯片里的公式,$v_{t} = 0.9v_{t - 1} +0.1\theta_{t}$,我们把0.9这个常数变成$\beta$,将之前的0.1变成$(1 - \beta)$,即$v_{t} = \beta v_{t - 1} + (1 - \beta)\theta_{t}$

由于以后我们要考虑的原因,在计算时可视$v_{t}$大概是$\frac{1}{(1 -\beta)}$的每日温度,如果$\beta$是0.9,你会想,这是十天的平均值,也就是红线部分。

我们来试试别的,将$\beta$设置为接近1的一个值,比如0.98,计算$\frac{1}{(1 - 0.98)} =50$,这就是粗略平均了一下,过去50天的温度,这时作图可以得到绿线。

这个高值$\beta$要注意几点,你得到的曲线要平坦一些,原因在于你多平均了几天的温度,所以这个曲线,波动更小,更加平坦,缺点是曲线进一步右移,因为现在平均的温度值更多,要平均更多的值,指数加权平均公式在温度变化时,适应地更缓慢一些,所以会出现一定延迟,因为当$\beta=0.98$,相当于给前一天的值加了太多权重,只有0.02的权重给了当日的值,所以温度变化时,温度上下起伏,当$\beta$ 较大时,指数加权平均值适应地更缓慢一些。

我们可以再换一个值试一试,如果$\beta$是另一个极端值,比如说0.5,根据右边的公式($\frac{1}{(1-\beta)}$),这是平均了两天的温度。

作图运行后得到黄线。

由于仅平均了两天的温度,平均的数据太少,所以得到的曲线有更多的噪声,有可能出现异常值,但是这个曲线能够更快适应温度变化。

所以指数加权平均数经常被使用,再说一次,它在统计学中被称为指数加权移动平均值,我们就简称为指数加权平均数。通过调整这个参数($\beta$),或者说后面的算法学习,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参数,可以取得稍微不同的效果,往往中间有某个值效果最好,$\beta$为中间值时得到的红色曲线,比起绿线和黄线更好地平均了温度。

现在你知道计算指数加权平均数的基本原理,下一个视频中,我们再聊聊它的本质作用。

四、 理解指数加权平均数(Understanding exponentially weighted averages)

上个视频中,我们讲到了指数加权平均数,这是几个优化算法中的关键一环,而这几个优化算法能帮助你训练神经网络。本视频中,我希望进一步探讨算法的本质作用。

回忆一下这个计算指数加权平均数的关键方程。

${{v}{t}}=\beta {{v}{t-1}}+(1-\beta ){{\theta }_{t}}$

$\beta=0.9$的时候,得到的结果是红线,如果它更接近于1,比如0.98,结果就是绿线,如果$\beta$小一点,如果是0.5,结果就是黄线。

我们进一步地分析,来理解如何计算出每日温度的平均值。

同样的公式,${{v}{t}}=\beta {{v}{t-1}}+(1-\beta ){{\theta }_{t}}$

使$\beta=0.9$,写下相应的几个公式,所以在执行的时候,$t$从0到1到2到3,$t$的值在不断增加,为了更好地分析,我写的时候使得$t$的值不断减小,然后继续往下写。

首先看第一个公式,理解$v_{100}$是什么?我们调换一下这两项($0.9v_{99}0.1\theta_{100}$),$v_{100}= 0.1\theta_{100} + 0.9v_{99}$。

那么$v_{99}$是什么?我们就代入这个公式($v_{99} = 0.1\theta_{99} +0.9v_{98}$),所以:

$v_{100} = 0.1\theta_{100} + 0.9(0.1\theta_{99} + 0.9v_{98})$。

那么$v_{98}$是什么?你可以用这个公式计算($v_{98} = 0.1\theta_{98} +0.9v_{97}$),把公式代进去,所以:

$v_{100} = 0.1\theta_{100} + 0.9(0.1\theta_{99} + 0.9(0.1\theta_{98} +0.9v_{97}))$。

以此类推,如果你把这些括号都展开,

$v_{100} = 0.1\theta_{100} + 0.1 \times 0.9 \theta_{99} + 0.1 \times {(0.9)}^{2}\theta_{98} + 0.1 \times {(0.9)}^{3}\theta_{97} + 0.1 \times {(0.9)}^{4}\theta_{96} + \ldots$

所以这是一个加和并平均,100号数据,也就是当日温度。我们分析$v_{100}$的组成,也就是在一年第100天计算的数据,但是这个是总和,包括100号数据,99号数据,97号数据等等。画图的一个办法是,假设我们有一些日期的温度,所以这是数据,这是$t$,所以100号数据有个数值,99号数据有个数值,98号数据等等,$t$为100,99,98等等,这就是数日的温度数值。

然后我们构建一个指数衰减函数,从0.1开始,到$0.1 \times 0.9$,到$0.1 \times {(0.9)}^{2}$,以此类推,所以就有了这个指数衰减函数。

计算$v_{100}$是通过,把两个函数对应的元素,然后求和,用这个数值100号数据值乘以0.1,99号数据值乘以0.1乘以${(0.9)}^{2}$,这是第二项,以此类推,所以选取的是每日温度,将其与指数衰减函数相乘,然后求和,就得到了$v_{100}$。

结果是,稍后我们详细讲解,不过所有的这些系数($0.10.1 \times 0.90.1 \times {(0.9)}^{2}0.1 \times {(0.9)}^{3}\ldots$),相加起来为1或者逼近1,我们称之为偏差修正,下个视频会涉及。

最后也许你会问,到底需要平均多少天的温度。实际上${(0.9)}^{10}$大约为0.35,这大约是$\frac{1}{e}$,e是自然算法的基础之一。大体上说,如果有$1-\varepsilon$,在这个例子中,$\varepsilon=0.1$,所以$1-\varepsilon=0.9$,${(1-\varepsilon)}^{(\frac{1}{\varepsilon})}$约等于$\frac{1}{e}$,大约是0.34,0.35,换句话说,10天后,曲线的高度下降到$\frac{1}{3}$,相当于在峰值的$\frac{1}{e}$。

又因此当$\beta=0.9$的时候,我们说仿佛你在计算一个指数加权平均数,只关注了过去10天的温度,因为10天后,权重下降到不到当日权重的三分之一。

相反,如果,那么0.98需要多少次方才能达到这么小的数值?${(0.98)}^{50}$大约等于$\frac{1}{e}$,所以前50天这个数值比$\frac{1}{e}$大,数值会快速衰减,所以本质上这是一个下降幅度很大的函数,你可以看作平均了50天的温度。因为在例子中,要代入等式的左边,$\varepsilon=0.02$,所以$\frac{1}{\varepsilon}$为50,我们由此得到公式,我们平均了大约$\frac{1}{(1-\beta)}$天的温度,这里$\varepsilon$代替了$1-\beta$,也就是说根据一些常数,你能大概知道能够平均多少日的温度,不过这只是思考的大致方向,并不是正式的数学证明。

最后讲讲如何在实际中执行,还记得吗?我们一开始将$v_{0}$设置为0,然后计算第一天$v_{1}$,然后$v_{2}$,以此类推。

现在解释一下算法,可以将$v_{0}$,$v_{1}$,$v_{2}$等等写成明确的变量,不过在实际中执行的话,你要做的是,一开始将$v$初始化为0,然后在第一天使$v:= \beta v + (1 - \beta)\theta_{1}$,然后第二天,更新$v$值,$v: = \beta v + (1 -\beta)\theta_{2}$,以此类推,有些人会把$v$加下标,来表示$v$是用来计算数据的指数加权平均数。

再说一次,但是换个说法,$v_{\theta} =0$,然后每一天,拿到第$t$天的数据,把$v$更新为$v: = \beta v_{\theta} + (1 -\beta)\theta_{t}$。

指数加权平均数公式的好处之一在于,它占用极少内存,电脑内存中只占用一行数字而已,然后把最新数据代入公式,不断覆盖就可以了,正因为这个原因,其效率,它基本上只占用一行代码,计算指数加权平均数也只占用单行数字的存储和内存,当然它并不是最好的,也不是最精准的计算平均数的方法。如果你要计算移动窗,你直接算出过去10天的总和,过去50天的总和,除以10和50就好,如此往往会得到更好的估测。但缺点是,如果保存所有最近的温度数据,和过去10天的总和,必须占用更多的内存,执行更加复杂,计算成本也更加高昂。

所以在接下来的视频中,我们会计算多个变量的平均值,从计算和内存效率来说,这是一个有效的方法,所以在机器学习中会经常使用,更不用说只要一行代码,这也是一个优势。

现在你学会了计算指数加权平均数,你还需要知道一个专业概念,叫做偏差修正,下一个视频我们会讲到它,接着你就可以用它构建更好的优化算法,而不是简单直接的梯度下降法。

参考资料

药企,独角兽,苏州。团队长期招人,感兴趣的都可以发邮件聊聊:tiehan@sina.cn
个人公众号,比较懒,很少更新,可以在上面提问题,如果回复不及时,可发邮件给我: tiehan@sina.cn